结合村:以实干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2023-2024年,柳州市司法局派驻结合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坚持扑下身子、下沉一线,着力抓党建、推产业、办实事、解难题,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
聚焦党的建设,建强乡村振兴桥头堡
一是积极探索“党建+初心”建强村“两委”。村党支部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知纪守纪,全力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两年来,发展1名党员、1名发展对象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补选2名监委委员,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二是以“党建+联建”凝聚合力。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推动柳州市司法局机关党建与结合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大对脱贫群众的点对点帮扶,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任期内,新增防返贫监测户5户22人,安排2个乡村公益岗位,让群众在村里解决工作难题,解除监测4户14人,为群众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聚焦产业发展,发动产业振兴新引擎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土壤和气候条件,发展种植优质农作物罗汉果、山奈和水瓜,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产值30万元。精准落实产业奖补政策,2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74.01万元,有效带动100户脱贫群众发展黑香猪、牛、罗汉果、沙姜和水瓜等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推进产业融合。依托本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民族团结芦笙坪和河口湿地公园,努力宣传吹芦笙和踩堂舞民族文化,吸引众多游客。三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以农业生态治理项目推广基地为平台,开展罗汉果、山奈示范种植,请法律顾问严格审核果农和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为314人次的脱贫群众发放广西区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9.94万元。同时,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35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6.72%;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71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8.50%。
聚焦基层治理,激发乡风文明新活力
创新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模式,成立广西首家“驻村工作队”调解工作室,积极发挥队员法律专业优势和掌握侗族语言的优势,利用“双语”调解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8件。以“法治引擎”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法律进乡村”“法治文化惠民行”等活动,提高群众遵法守法意识。组建村治安巡逻队,定期开展巡逻,有效遏制了偷果、电鱼等违法行为。为因工负伤的脱贫户何子益争取到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帮助困难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为改善结合村的教育条件,发动众多爱心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赠大量书籍、各类学习用品和一批运动器械,极大地改善了结合村小学的教学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助力他们在知识的道路上茁壮成长。组织开展“新春送福”活动、“庆三八妇女节”文艺演出和“庆祝六一”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办事服务,助力生态振兴新建设
为把结合村侗族民族文化特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赋予乡村建设新的活力,努力引导群众围绕侗族文化特色完善结合村的公共基础设施。2023年,为盘活同社耕作区内千亩成熟杉木林资源,多次联系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筹得捐款5万元,并动员群众自筹资金4万元,使得总投资12万元的尧秀产业桥一期项目顺利竣工。2024年,组织建设尧岜屯河道疏浚和滚水坝工程建设,有效改善结合村河道行洪能力,美化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同时,完成了侗族风雨桥样式的尧岜屯村民议事场所建设,让村民有了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遮风避雨的公共议事空间。在这里,大家围坐一处,商讨村务、共话发展,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全力推动结合村民族团结广场(法治文化芦笙坪)项目建设,该项目融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法治文化等主题元素为一体,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在芦笙柱的建设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系爱心企业,筹得善款2.8万元。这笔资金为结合村民族团结广场芦笙柱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后续民族团结广场的整体建成与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计划建设具有侗族凉亭风情的结合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尧秀屯村民议事场所,努力为改善结合村生态环境再立新功。
在今后的工作中,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擘画美丽乡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