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劳动争议调委会以“红灰黑名单”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业新区多次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据了解,该调委会成立15年以来,通过自创的“红灰黑名单”制度规范和引领辖区企业发展,并将调解室搬进企业开展纠纷调解,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企业的利益,实现共赢。
防线前移规范用工
在阳和工业新区,企业以能登上调委会设立的“红名单”为荣,害怕上“灰名单”,拒绝上“黑名单”。调委会负责人介绍,上“红名单”的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做得较好,且获得奖励;上“黑名单”的企业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且屡教不改,在某些方面予以限制;上“灰名单”的企业,劳动用工方面的做法存在瑕疵,有待整改。
调委会建立辖区企业清单库,通过“颜色”来区分企业劳动用工规范化水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动态“变色”,一目了然。
调委会巡查员在一次日常巡查中,发现园区一家钢材加工贸易公司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休息休假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遂将问题带回调委会。巡查员依规上报后,该贸易公司被列入“灰名单”。调委会采取专人跟踪跟进方式,对该公司进行帮扶指导,直到公司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后,才将公司从“灰名单”上删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委会构建“1+12+N”(1个调委会、12名专职调解员、N名兼职调解员)大格局,优选企业调解员作为调委会兼职调解员,与阳和工业新区12名专职调解员“并肩战斗”。目前,兼职调解员已有341名。在调委会的示范带动下,园区挂牌成立71家企业劳动争议调委会。企业调委会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多数劳动纠纷“足不出企”即可快速化解,做到防线前移,以“防”为主。
劳动维权“一次不用跑”
为规范企业经营发展,调委会打破传统的法庭开庭调解模式,把调解室直接搬到企业现场办公,促成员工与企业达成调解协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日常巡查中,巡查员发现辖区一家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调整,生产线迁移,需要对35名员工进行岗位调整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调解前,调委会多次与该公司人事、工会等部门沟通,提出专业意见建议。开展调解工作当日,6人组成的调解团队进入公司,向当事双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案,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调解团队促成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
同样,一家机械配件制造公司因生产经营调整,决定对生产线进行迁移,需要对200多名员工进行岗位调整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调委会“量身定制”调解方案,把“调解室”搬进企业,以案释法,劳动者维权从“不止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预警预判“码”上维权
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进驻阳和工业园区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劳动纠纷频发,严重阻碍公司发展。调委会指定专职调解员为“特派员”,参与该公司劳动人事管理,协助公司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劳动纠纷发生。此后,公司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归零”,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驱力和内生力,让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调委会通过建立健全调解“特派员”制度,共向企业派出“特派员”192人次,成功调解纠纷近千起。
调委会以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建立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分析机制,对企业劳动用工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从源头上进行整体监测。调委会对数据进行预测预判,对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实行预警机制,实现纠纷预防排查在前、调解在后。
调委会建立集劳动用工问题咨询、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保障监察为一体的一站式维权平台,让劳动者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在线反映维权诉求,“码”上维权,进一步实现劳动维权“零成本”、劳动争议调解“零距离”。该平台建立以来,调委会共调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2400余件,涉及劳动者近5600人,达成调解金额9000余万元。开展调解工作的同时,调委会还联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现场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登记求职,通过联系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直接输送“熟练工”,为双方搭桥铺路,让劳动者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的同时无后顾之忧,助其实现再就业。